农业经济论文_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2)
7.3 优化外部环境
7.3.1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7.3.2 加快农村资源的自由流动
7.3.3 建立强制性资金回流机制
7.3.4 创新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渠道
7.3.5 创新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4 加快探索和构建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长效机制
7.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文章摘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快和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农村金融机构也逐步明确了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方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工作,加快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虽然农村金融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当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城乡金融资源之间配置失调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增加,而农村金融供给相对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产生一定的阻碍和制约,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以此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农村金融服务指标体系,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随后通过构建实证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两个角度探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必要性。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当前农村金融规模快速增长、质量稳中有升、监管持续完善、配套措施稳健有效,但是农村金融服务依然存在一些改进和提升空间,特别是经营机构市场化程度不足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因此,建议在推动市场化经营、提升风控水平、有序推进产品创新等方面发力,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落实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第二,综合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农村金融的渗透性、可获得性、使用有效性3个一级指标及若干二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整体上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政策指引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上起到积极作用,但也要注意政策引导方向和评价体系合理性。因此,政策支持应合理适度,不能急功近利,应着眼于农村金融的长远健康发展。第三,基于我国26个省市1995-2019年的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探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这种推动作用呈现“倒U型”特征,也就是说随着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变化,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先增强后减弱。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差别较大,因此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能够显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且东部地区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规模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效果不显著,农村金融效率会抑制农村经济发展,表明在农村金融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贷存比过高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四,基于我国26个省市2001-2019年的数据,通过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能够显著的推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第五,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必须要围绕供给侧进行改革创新。从金融服务提供者角度出发,基于组织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的13条政策建议,为政策制定者以及市场参与者提供有益参考。最后,从政府、供给、环境、长效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对策建议。政府层面,要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支持,完善监管政策;供给层面,要激励银行家进行良性竞争,提高水平,释放员工活力,推动全员创新:外部环境层面,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农村资源的自由流动,建立强制性资金回流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渠道以及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的修正,形成了三个维度13个数据项的指标体系;二是通过构建以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深入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及门槛效应现象;三是通过对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金融模式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的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丰富了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
文章来源:《农村金融研究》 网址: http://www.ncjryjzz.cn/qikandaodu/2022/0308/600.html